銘記香港抗戰歷史 推動歷史教育活動
80年前,日軍的鐵蹄衝入新界、九龍、香港,令全港市民陷入了水深火熱的「三年零八個月」中,時至今日,戰爭的創傷仍未痊癒。然而,香港人,尤其是一些未經苦難的年輕人,並不明了這段歷史,以致在一些動蕩時刻,做出了令人不齒的不智行為。怎樣詮釋這段歷史,並從中吸取教訓,凝聚起建設和保護我們這個家園的力量?以史維安,確實越來越必要了。
一、香港抗戰是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素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傳統。自從1841年英軍登陸上環以來,反抗不斷。孫中山反帝反清的思想在香港發端,中國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反帝大罷工也在香港發生。早在1928年5月3日,日軍在山東濟南製造了屠殺軍民的濟南慘案,5月13日有幾萬海員工人的海員工會就在香港召開代表大會,決議援助濟南慘案同胞,並通電全國,抵制日貨。1931年「9.18」事件後,香港各界即踴躍捐輸,以金錢槍械支持華北抗戰,是響應全國抗戰最早的城市之一。
由於當年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當大片國土淪陷時,香港依然是中國取得外來支援的重要通道。國民政府在港設有專門部門,接受世界各國輸入的軍火和戰略物資。其中1937年到1941年,香港輸入物資佔到全國所需的80%,通過香港進入中國的海外華僑捐款也佔到了抗日軍費的一半以上。整個抗戰時期,由香港進入內地參加抗戰的華僑僑眷、國際友人超過兩萬人,包括著名的白求恩醫生、南洋汽車工人等等。
香港是抗日戰爭文化重地。由於香港標榜輿論自由,一直允許宣傳抗戰。尤其是1937年上海淪陷後,大批文化人到了香港,組織起如火如荼的抗日文化活動。當時活躍的抗日社團有60多家,報紙、刊物也有幾十家。宋慶齡三姐妹,國共分裂之後十年未見,首次在香港為抗日聚首。宋慶齡和宋子文創辦了保衛中國同盟,發動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支持中國抗戰。那幾年,中國拍了近百部抗戰電影,其中有70部是在香港拍攝。八路軍香港辦事處可以公開活動,組織了幾十個工會,有幾十萬會員,還有10萬學生參加的學賑會,宣傳抗日救亡,其中很多人後來成了戰場上的戰士。
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一萬多英軍在四萬日軍的打擊下,抵抗了18天,力盡而降。但在香港保衛戰中,還是表現了頑強的戰鬥精神。例如,在北角車廠作戰的,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怡和職員;在黃泥涌峽,旅長羅遜準將帶領旅部全體人員衝出地堡與日軍決戰全部犧牲;為了掩護戰友撤退,撲向手榴彈犧牲自己的奧斯本準尉;被擄的銀行大班也堅守氣節,不與日軍合作,被折磨餓死;關在集中營的英軍也沒有停止抵抗。國民黨在港代表陳策將軍誓不投降,帶領80多人乘魚雷艇衝出重圍。國民黨的一個情報機關在港堅持抗日被破獲,成員也犧牲了20多人。香港市民也群起反抗,貴族學校拔萃書院,在抗戰中就有42位烈士。更應該大書特書的是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他們堅持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殊死戰鬥。有上千的工人、農民、學生、商人、公務員參加了游擊隊和地下鬥爭。在城市、鄉村、海上與日軍作戰幾百次,一百多位烈士付出了生命。港九獨立大隊不但控制了廣大的農村根據地,還創造了全國少有的城市游擊戰和海上游擊戰的典範。湧現了劉春祥、劉黑仔、馮芝等英雄烈士。在中國反法西斯戰爭戰場上,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縱隊並稱為三大「中流砥柱」。華南抗日縱隊的主力東江縱隊的核心,前身就是香港海員工會曾生帶到家鄉坪山建立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隊。活躍在香港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以及中共南方工委領導的地下力量,更是這片土地上無可置疑的抗日「中流砥柱」。
二、香港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重要一環
由於歷史的原因,各國各派在英國人治下的香港,都有搶地盤,爭奪各自生存的空間。革命失敗時反清義士、中共將帥都曾經逃到香港,重整力量,東山再起。日軍侵港前後,香港就是各國的情報中心,又是中日之間誘降、策反的角力中心。港府和英軍也與國民政府代表、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有過多次或明或暗或親或疏的政治交易。日軍侵港後,東江縱隊營救了部分被關在集中營的英軍和空襲香港的美軍飛行員後,與英軍服務團及盟軍直接聯繫,建立了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實現了中英、中美、國共軍民全面合作的態勢,這是中國其他地方罕有的三個反法西斯大國的實質合作。
由於英國人的堅持,抗戰勝利後,雖然大部分不平等條約被廢除,中國仍未收回香港。但是通過抗日戰爭時期的合作,以及在這場戰爭中展現的犧牲精神和貢獻,尤其是對比英軍的投降,大大改變了中國人的世界形象。在中國逐步由被奴役走向世界大國的轉折中,香港以堅持抗戰到底的精神和行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人重返香港時,他們看到的是到處都是中國的國旗,而英國的旗幟卻寥寥無幾。英軍司令不得不懇求準備撤出香港的東江縱隊,留下力量幫助維持香港治安。而在重慶談判後,中共部隊需要撤到隴海線以北,美軍居然能派出三艘登陸艦,把東江縱隊主力兩千多人安全送到山東煙台。
此外,在香港開展的反法西斯戰爭合作還起到了另外一些積極作用。一方面在香港抗戰中曾經被關在集中營的英國高官,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認識到過去殖民地政策的不是之處,構思了一系列改革設想。後來楊慕琦、麥道高及麥理浩,在謹慎處理周邊關係、改善管治方面做了一些改革,為香港騰飛為亞洲「四小龍」作出一點貢獻。另一方面,新中國建國後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也通過在香港抗戰中與英美盟軍的合作積累了不少經驗,為日後借助香港在廣東進行的改革開放準備了幹部和思想條件。招商局的袁庚在蛇口開發區的創舉,就是一個突出的典型。
三、我們從香港抗戰歷史中學到了什麼
日佔香港對港人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日軍破城三天就殺人幾千,奸淫婦女上萬,掠奪錢財無數。日軍把香港存糧運走,宣布每人每天配米六兩四(200克),還要上街輪候。實際上大多數人買不到糧食,以致餓殍遍地,出現人吃人的慘劇。日軍除了把港人運到海島拋棄,任其餓死。還威逼港人返回內地,其中數以萬計的人運到廣州,送進8604細菌部隊南石頭難民營作為試驗品,有進無出,全部致死。1941年11月香港有人口180萬,到1945年6月,只剩下不足60萬人。據統計,至少有20萬港人在這段期間被殘害而死,這個數字在亞洲城市也是排在前列的。日軍在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殘暴行為,至今還令港人談之色變。這種血海深仇激發了港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壯烈鬥志。筆者父親兩兄弟,就是因為目睹親人慘死,毅然投軍走上抗日前線的。巨大的民族災難,會令人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息息相關,錘煉出一種刻骨銘心的家國情懷。
國難當頭之時,無論階級、貧富、老幼,都會遭遇同一命運。只有團結奮起,才會有一條生路。雖然有人怯懦,有人叛國,顯出人性醜惡,但更有我們民族千百年來養成的凜凜正氣,有為國捐軀、大義赴難的勇士,以捨身成仁的壯舉帶動民眾反抗。因而,有了為掩護游擊隊,被日軍暴打而死的烏蛟騰村長;有面對狼狗寧死不屈的馮芝老英雄和17歲的女情報員張詠賢;有為保守秘密跳樓而死的英軍服務團雷福榮;還有組織嚴密的游擊隊情報網、小鬼隊,以及隨時出現營救抗日義士、文化人的普通學生和民眾。無分國籍黨派,「同舟共濟」,這就是香港抗戰最可貴的精神,最值得保留的集體回憶,最應該尊重的香港共同價值,也是香港這條船能夠戰勝各種風浪,創造世界經濟奇蹟的根本原因之一。
歷史的發展有其必然規律,苦難之後的今天,我們應該深刻地分析中日戰爭的緣起及其內在規律,不忘侵華日軍的殘暴和自取滅亡的愚蠢,吸取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找到避免歷史悲劇的道路和方法。我們可以,而且應當理性地翻過歷史這一頁,通過真誠地溝通、對話與合作,維持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共同創造亞洲乃至世界的繁榮。香港是中西文明的溝通融合之處,中國人結交世界的要點,對重構中日和睦關係,香港自然應該有所作為。
四、官民合作籌建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
目前,雖然「香港歷史博物館」及其他館都包括香港抗戰的內容,但都不能完整、集中地展示香港抗日戰爭的歷史,反而會將這段歷史「溝淡」在其他歷史展示之中。沒有一個專門的大型場館,不足以將當年香港人親身經歷的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轉化為教育香港後人的巨大社會資源。因此,建議官民合作籌建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
一是在現有「海防博物館」,加掛一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籌建)」的牌子,以便推進有關事宜。由「海防博物館」原班人員,加上民間力量,組成一個官民合作機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籌建工作組」,共同籌建「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
二是「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的陳列內容,應該包括全國抗戰、太平洋戰爭、三年零八個月苦難史和反抗史、抗日戰爭對香港社會發展影響、香港在國家安全中的定位等場館。
三是革新靜態的館藏形式,包括用多媒體等現代科技,再現歷史情景,提供沉浸式體驗;增加互動的軍事遊戲、生命教育體驗,結合館內館外的教育,用多元手法吸引青少年;還應該為保障國家安全,發揮國防教育的特殊作用,即教授和平時期應急救援、戰爭時期保家衛國的心理訓練和實際技能。
四是「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籌建工作組」還需要增加三項功能,包括統籌全港抗戰遺跡保育活化、旅遊徑開發 、抗戰歷史訓練營建設的功能;統籌全港抗戰歷史教育、把抗戰歷史融合到學校課程教育的功能;開展對於香港與太平洋戰爭史研究,以及對戰後世界秩序研究的國際學術交流功能。
希望香港特首督促民政事務局,在「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籌備工作組」的統籌下,儘快著手以下工作:第一,要加大抗戰遺跡保護力度,對現存的超過一百處香港抗日戰爭遺跡,逐一調查認證,拍攝視頻,製作銅牌,附上二維碼,讓經過這些遺跡的市民知曉曾經發生的歷史。第二,要發動全港市民尋找「三年零八個月的最後見證人」,搜集歷史文物,用口述歷史等方法,保留真實的歷史記載。第三,要擴大官式的抗戰勝利日紀念規模,邀請所有參加過抗日的居港老兵及相關團體代表參加。
香港淪陷八十年,中國抗戰九十年,又逢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以史維安,時不我待。